纹沟侵蚀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8-04-25 作者:赵阳国

  纹沟侵蚀(groove erosion)是指地表经层状侵蚀后而凹凸不平,于是雨水向低洼处或顺坡沿沟汇流,产生钗状小蚀沟,其分布形似手指分歧,又称为指状侵蚀(rill erosion)。

  简介

  地表经层状侵蚀后,雨水向低洼处或顺坡沿沟汇流产生的钗状小蚀沟称为纹沟侵蚀(groove erosion),由于其分布形似手指分歧,故又称为指状侵蚀(rill erosion)。纹沟侵蚀的小蚀沟以宽100厘米为限,超过者即成为沟状侵蚀。

  侵蚀类型

  雨滴的打击力及地表径流的牵引力造成土壤的加速侵蚀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飞溅侵蚀、层状侵蚀、纹沟侵蚀、沟状侵蚀。

  层状侵蚀

  是指在超渗雨量逐渐形成径流之初,深度在0.1-3.0毫米之间时,径流缓和而均匀成薄膜流而流动于土粒之间,或带有极小的波纹在地表面由上而下流动。当薄膜流的流速加大时,平滑的斜坡地表即遭受侵蚀而成层状剥落,这是径流侵蚀的开始,也即层蚀开始,然后演变成纹沟蚀。

  沟状侵蚀

  是纹沟侵蚀继续发展、加深、延长、扩宽、互相兼并,径流更集中。蚀沟的形状随土壤及其基岩的软、硬、深度、层理与沟底降坡的急缓而异,分为四种类型:宽平浅沟、V形蚀沟、U形蚀沟、复式沟。

  侵蚀分级

  土壤的侵蚀程度可分为4个级别:1级轻微侵蚀、2级中等侵蚀、3级严重侵蚀和4级极严重侵蚀。

  侵蚀过程

  从降雨打击地面至土砂粒的沉积所造成的加速侵蚀可分为三个过程:分散作用、搬运作用、堆积作用。

  分散作用

  分散作用是指裸露地表遭受雨滴打击和薄膜水的悬浮作用,使土粒分离,成为加速侵蚀的第一阶段。

  搬运作用

  降雨持续进行,薄膜水深增加,当雨水以层流形式缓缓向下流动时,将细粒土携带走,使水深增大,再加上雨滴对地表水的扰乱作用,而使地表水成乱流状态,此时的流体作用力增大,水流对土粒的牵引力更加显著,不仅可将大量分散的土粒搬运走,甚至可使石砾移动。这一过程为加速侵蚀,是对土壤破坏最严重的阶段。

  堆积作用

  当随水流侵蚀而下的泥砂,在低平处因流速逐渐减缓而沉积下来,这是加速侵蚀的最终阶段。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赵阳国 - 副教授 - 中国海洋大学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滨外区

下一篇:冰蚀洼地湖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