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伏苓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2019-03-23 作者:刘玉峰

  土伏苓为百合科多年生常绿攀缘状灌木,多生于山坡或林下,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南、湖北、广东、广西、四川、云南等省。入药部分只选择其干燥后的根茎。常于夏、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后干燥、入药;或趁鲜切成薄片后干燥、入药。甘、淡,平。归肝、胃经。具有除湿,解毒,通利关节的作用。用于湿热淋浊,带下,痈肿,瘰疬,疥癣,梅毒及汞中毒所致的肢体拘挛,筋骨疼痛。1

  形态特征土茯苓

  攀援灌长,长1-4mm。茎光滑,无刺。根状茎粗厚、块状,常由匍匐茎相连接,粗2-5cm。叶互生;叶柄长5-15mm,约占全长的3/5-1/4,具狭鞘,常有纤细的卷须2条,脱落点位于近顶端;叶片薄革质,狭椭圆状披针形至狭卵状披针形,长6-12cm,宽1-4cm,先端渐尖,基部圆形或钝,下面通常淡绿色。伞形花序单生于叶腋,通常具10余朵花;雄花序总花梗长2-5mm,通常明显短于叶柄,极少与叶柄近等长,在总花梗与叶柄之间有1芽;花序托膨大,连同多数宿存的小苞片多少呈莲座状,宽2-5mm,花绿白色,六棱状球形,直径约3mm;雄花外花被片近扁圆形,宽约2mm,兜状,背面中央具纵槽,内花被片近圆形,宽约1mm,边缘有不规则的齿;雄花靠合,与内花被片近等长,花丝极短;雌花序的总梗长约1cm,雌花外形与雄花相似,但内花被片边缘无齿,具3枚退化雄蕊。浆果直径6-8mm,熟时黑色,具粉霜。花期5-11月,果期11月至次年4月。

  暗色菝葜

  本种与土茯苓的区别在于:叶片卵状披针形,背面无白粉,干时不呈青灰色,叶脉在上面凸起。雄花序的总花梗通常在5mm以上,雄花蕾圆柱状。

  生长环境

  1. 生长于海拔1800m以下的林下、灌木丛中、河岸或山谷中,也见于林缘与疏林中。 2.生长于海拔2000m以下的林下、灌丛或山坡阴处。

  分布范围

  1.分布于甘肃(南部)、长江流域以南以及台湾、海南、云南等地。 2.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和云南等地。

  性状鉴别

  根茎近圆柱形,或不规则条块状,有结节状隆起,具短分枝;长5-22cm,直径2-5cm。表面黄棕色,凹凸不平,突起尖端有坚硬的须根残基,分枝顶端有圆形芽痕,有时外表现不规则裂纹,并有残留鳞叶。质坚硬,难折断。切面类白色至淡红棕色,粉性,中间微见维管束点,并可见沙砾样小亮点(水煮后依然存在)。质略韧,折断时有粉尘散出,以水湿润有粘滑感。气微,味淡、涩。以断面淡棕色、粉性足者为佳。 显微鉴别 根茎横切面:下皮为3-5列黄棕色细胞,排列紧密,壁较厚,木化,有的具壁孔。皮层散有大形粘液细胞,内含草酸钙针晶束。中柱薄壁细胞径向延长;散列有限外韧型维管束,中心分布较密;木质部常有两个大导管及数个小导管;韧皮部含少量纤维。薄壁细胞含大量淀粉粒。2

  化学成分

  根茎中含落新妇甙(astilbin),黄杞甙(engeletin),3-O-咖啡酰莽草酸(3-O-caffeoylshikimic acid),莽草酸(shikim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葡萄糖(glucose)。1

  药理作用

  1.抗肿瘤作用1.1对大鼠膀胱化学致癌的影响 实验动物雌Wistar大鼠,体重70-110g,致癌剂N-J基一N(4-羟丁基)亚硝胺(BBN),实验时以20%乙醇将BBN原液配成36%的溶液。正常对照组:在乙醚浅麻醉下,单纯以溶剂(20%乙醇)0.25ml经导管ig,每周2次,共12wk。病理对照组:36%BBN溶液0.25ml(90mg)ig,每周2次,共12wk、每只鼠BBN总剂量2.16g。土茯苓组:BBN处理同病理对照组,以每lkg含120g土茯苓干粉的饮食饲养。至wk30实验结束,处死动物,取膀胱、输尿管、肾盂,肾、肝和脾作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土茯苓组对BBN膀胱肿瘤的发生无明显抑制作用,而且发生了较多的鳞状细胞型肿瘤,因此在使用本品防治膀胱肿瘤时,应持慎重态度。

  2.对棉酚的解毒作用 采用土茯苓水煎剂(剂量:每鼠每日相当生药1g和0.5g两种),土茯苓稀醇制剂(剂量:相当生药1g和2g),土茯苓粗黄酮(剂量:50mg和100mg),土茯苓多糖(剂量:0.5ml和1.0ml),硫酸亚铁(剂量8mg),每组用药3d后分别igl次纯棉酚650mg/kg、850mg/kg和100mg/kg,观察解毒作用。结果,土茯苓水煎剂、稀醇制剂和粗黄酮均具有拮抗急性和亚急性棉酚中毒(P

责任编辑:科普云

上一篇:黑水虻

下一篇:海南黄花梨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学百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