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科学家发现原始鸟类“迷惑巾帼鸟”新华网 2018-09-27 作者:周舟 |
中国科学家团队24日在美国《国家科学院学报》上发表论文说,他们发现了一种早白垩世原始鸟类“迷惑巾帼鸟”。这一发现为讨论鸟类的早期演化和生态分异提供了关键信息。
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周忠和团队2017年在河北省早白垩世的大北沟组发现了这种原始鸟类,其属名取自“巾帼”,旨在向女性科研人员致敬。
测年数据显示,巾帼鸟生活在距今约1.27亿年前,属于目前已知仅次于孔子鸟目的最原始的尾综骨类鸟类。尾综骨类鸟类是指末端数枚尾椎愈合成一块复合骨的鸟类,涵盖了除始祖鸟、热河鸟类之外的所有鸟类。
论文作者之一、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人员王敏说,始祖鸟等长尾的最原始鸟类与更加进步的反鸟类和今鸟型类之间属种稀少,这限制了人们对尾综骨类演化初期的认识,而巾帼鸟恰好填补了这一空白。
研究发现,巾帼鸟的齿列、部分头骨和肩带形态与非鸟类兽脚类恐龙相似,但同时具有退化的手指、加长的前肢、愈合的尾综骨等典型的鸟类特征。巾帼鸟与重明鸟形态相似,构成“巾帼鸟科”,它们最明显的特征是具有愈合的乌喙骨和肩胛骨,即肩胛乌喙骨。
愈合的肩胛乌喙骨是一个非常原始的特征,现生鸟类中主要见于鸵鸟、鸸鹋等古颚类,而在具有飞行能力的多数鸟类中,这两块骨骼是相互独立的。
研究人员提出,巾帼鸟和孔子鸟类生长速度快于始祖鸟和热河鸟类,较快的生长速度能缩短达到成年所需时间,减小被捕食概率,但加快的成骨作用使肩胛骨和乌喙骨在骨化过程中“未来得及”相互分离,从而形成愈合的肩胛乌喙骨。
研究人员说,巾帼鸟和孔子鸟具有肩胛乌喙骨有可能源自异时发育中的过型形成作用(因为快速生长,后裔在早期发育阶段出现祖先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生长形成新的特征),体现了发育的可塑性。这进一步表明,在讨论鸟类或者其他生物的早期演化时,发育可塑性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责任编辑:王超
上一篇:“基因剪刀”可让蚊子走向灭亡
下一篇:大脑发育过程中存在大量DNA变异




最新文章
-
为何太阳系所有行星都在同一平面上旋转?
新浪科技 2021-09-29
-
我国学者揭示早期宇宙星际间重元素起源之谜
中国科学报 2021-09-29
-
比“胖五”更能扛!我国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要来了
科技日报 2021-09-29
-
5G演进已开始,6G研究正进行
光明日报 2021-09-28
-
“早期暗能量”或让宇宙年轻10亿岁
科技日报 2021-09-28
-
5G、大数据、人工智能,看看现代交通的创新元素
新华网 2021-09-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