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标题-3.jpg

陈凤桐:有计划,有重点,争时间,通力合作,完成科研任务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2017-12-18

  

  我们农业科学工作者,必须站到生产第一线上来,有计划,有重点,争时间,通力合作,完成科研任务。——陈凤桐

  人物百科:

  陈凤桐(1897.2.25—1980.10.4),河南省内乡县人,著名农学家,农业科技管理专家,新中国农业科学技术事业的主要开拓者和领导者。

  1921年(民国十年)毕业于河北省保定甲种农校。1929~1931年(民国十八年~民国二十年)赴日本留学,入日本东京农业大学专门部研究农业经济。1936年(民国二十五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被选聘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华北农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分党组书记、副院长(1957~1959年)、顾问(1977~1980年)。第一、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全国代表大会代表,中国科协副主席。

  陈凤桐毕生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研究的组织领导工作。20世纪40年代在抗日民主根据地组织科学工作者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工作,创立了“晋察冀边区自然科学界协会”、创办了《自然科学界》刊物。组织科研人员去农村调查研究、建立实验基点,采取室内研究与农村生产结合的方针,控制了蝗虫灾害、小麦条锈病和猪瘟、牛瘟等传染病。提倡研究农业区划,对红壤改良利用、水土保持、三叶橡胶和木薯等亚热带作物在赣南引种栽培做了一些研究工作。代表作有《全国冬小麦黄锈病的研究急需统一起来》、《论农业专家下乡》和《农业科学工作如何结合实际》等。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技名家·里程碑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