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山猴诞生记——一个定格动画角色的诞生

科普中国-科普文创 2018-11-16 作者:西山

  作品简介:从动画电影《久保与二弦琴》里的角色雪山猴切入,以第一人称视角,生动有趣的介绍了定格电影中的角色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大家好,我是一只雪山猴,不过此“猴”非彼“猴”也。我并非一只真正的猴子,而是来自动画电影《久保与二弦琴》的动画角色。在影片中,我可是武艺高超,不但是主人公久保的老师,还是他冒险路上的重要帮手。

  电影上映之后,我也算是“名猴”啦,有不少小影迷都叹服于我矫健的身手,同时,他们还提出了一个疑问,那就是——我这只雪山猴究竟是如何出现在大银幕上的呢?

  的确,我看上去既不像《名侦探柯南》里的柯南一样,是用手工绘制出来的,也不像《疯狂动物城》里的动物那样,全靠电脑技术制作出来的。那我究竟是如何诞生的呢?赶紧往下看吧——

  外形靠拼装

  首先告诉大家,包括我在内,《久保与二弦琴》中的所有角色,既不是画出来的,也不是电脑制作的,而是手工打造的!打造的过程嘛,其实和大家平时玩拼装模型差不多。

  我的原型是生活在日本北部的一种猕猴,又称雪猴,最大的特征是长着一张大红脸,还会在天冷下雪的时候去泡温泉。制作电影的叔叔阿姨们就是先以雪猴为蓝本,在电脑中设计出我的完整外形。接着,就该大名鼎鼎的3D打印机出场啦!不过,可不是一次性将我的整个样子打印出来,而是先将我分成若干部分,一个部分一个部分地打印,然后再用这些部分来装成一个完整的我。之所以要这样做,一方面是因为部件打印起来更简单方便,另一方面嘛,就跟电影的拍摄过程有关了……

  动作靠摆拍

  玩过拼装模型的小朋友都知道,有些模型,比如最常见,也是名气最大的高达系列,虽然身体各个关节都能动,能摆出各种造型,但面部表情却只有一个,而电影中的我不但身手矫健,而且表情丰富,甚至身上的毛发还能随风摆动,看起来自然而生动,这是怎么做到的呢?

  前面提到过,我是由若干个部件组合而成的,在拍摄时,这些部件能随时被替换掉,比如我高兴时,就换上一张高兴的脸,伤心时再换上伤心的脸就可以啦。

  当然,实际的拍摄过程可比我说的要复杂得多。在电影中,1个1秒钟的镜头一般是由24幅连续的画面组成的,因此,要拍摄一个关于我的1秒钟镜头,就需要给我摆出24个连续的动作、换上24个连续的表情!每个动作和表情都要先摆出来,然后拍成一个画面,最后再连起来播放……

  这部电影可是长达90多分钟啊,想想就够累的……

  悄悄告诉你们吧,为了让我们这些角色的表情更加丰富真实,电影的制作人员给我们打印出了66 000个与脸部有关的模型。这些模型通过不同形式的组合,能让我们表现出多达上千万种表情呢!

  炫酷靠科技

  怎么样,我们走的路的确不寻常吧?像我们《久保与二弦琴》这样用模型一个画面一个画面“摆拍”出来的动画片被称为“定格动画”,是一种已经诞生了一百多年的传统动画制作方法,咱们中国经典的动画片《阿凡提的故事》就是用这种方法拍摄出来的。不过,随着科技的发展,老方法也有了新面貌。

  首先要感谢的当然是3D打印技术。要知道,在3D打印技术出现之前,像我这样的定格动画人物,多是制作人员一手一脚捏出来的,可谓费工又费时。3D打印技术不但解放了制作人员的双手,而且大大缩短了动画模型制作的时间,可谓劳苦功高啊!

  再一个就是电脑特效了。为了让电影看上去更加具有视觉冲击力,我们也邀请了电脑特效来帮忙,以让画面背景变得更加炫目多彩。

  好了!今天就聊到这儿吧,我要去给影迷们签名了!有机会,咱们银幕上再见吧!

  评委点评:

  以第一人称的写法,从动画片的角度切入,介绍了定格动画的相关技术,知识性很强,内容有趣。

  —— 评委 吴显奎

  这篇科普虽然字数不多,但是非常有趣。定格动画是现代电影中一个比较“小众”的类型,这类电影所使用的技术也不为大众所了解,这篇科普用简单的语言介绍了定格动画的相关技术,读起来轻松而有趣味。如果能够扩充篇幅,更加详细的介绍相关知识就更好了。

  —— 评委 叶沛沅

  科普的交互性:科学传播有三种模型:“中心广播”模型,自上而下的命令和教导,在“知”与“信”中强调“信”;第二种模型适用于不仅仅满足于得到结论,想要知其所以然的患者,符合公众理解科学的“欠缺模型”,即自上而下的教育与公关,“知”与“信”并重。第三种模型不再是简单的单向知识灌输,而是一种有反思的科学传播,符合“民主模型”,强调“知”与“质疑”。本文更像是其中的“民主模型”,在撰写文章的过程中,强调了读者的交互与反思,如本文经常用“怎么样,我们走的路的确不寻常吧?”“看起来自然而生动,这是怎么做到的呢?”……从而引起读者的思考。

  —— 评委 吴一波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文创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