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里亚纳海沟历险记

科普中国-科普文创 2018-11-16 作者:图南

  作品简介:“我是一滴海水,当我运动的时候,我会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本作品透过一滴海水的视角,展示了奇妙的深海世界。

  地球是不断运动的,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公转产生四季的变化,可是地球运动的影响远远不限于此。我是一滴海水,当我运动的时候,我会受到地球自转产生的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所以,当我在北太平洋的时候,我的运动轨迹就形成了一个顺时针的环流。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我的生活简单而有规律性。然而有一天,一阵凶猛的海浪突然袭击了我,在波浪的拍打下,我晕了过去。醒来的时候,我到了一个又冷又暗的地方,周围漆黑一片,我既害怕又好奇。

  鼓足勇气,我慢慢摸索着向前,在一个人的旅途中,我并不孤单,因为这片海域并不安静。我可以感受到脚下板块的运动,有时还伴有不同强度的晃荡,让我头晕目眩。头顶上时不时传来火山爆发的声音,轰隆隆的,而我的两侧是耸立的高峰,一侧陡峻,一侧略缓,我试着从比较平缓的那侧往上爬。在昏暗的海水中,我看见前方有一个亮闪闪会发光的东西,我快速向他奔去。

  那是一种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生物,他的骨骼非常薄,可以弯曲,他的肌肉组织十分柔韧,可以抵抗高压的环境,最重要的是,他可以发光!我主动向他打招呼,并向他介绍了我的来历。他告诉我他叫小牧,是一种毒蛇鱼,发光是为了吸引猎物,在有小鱼靠近时,他会一口把他们吞下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大自然不会可怜弱者,如果不好好练就一身本领,就会面临淘汰。

  小牧说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还有很多他也叫不上名字的生物,为了适应环境,他们的生理机能往往发生了变异,栖息深度越深,他们长得越奇怪。

  “这是什么地方?”我问小牧。

  小牧告诉我,我们在太平洋西部的马里亚纳海沟中,马里亚纳海沟是世界上最深的地方,最深可达-11034米,海沟底部是他也没有去过的地方,据说那里十分凶险,充满各种困难和挑战,一不小心就可能丢了性命。

  尽管探索海底困难重重,但是每年都会有乘坐不同深潜器的人类下去探险,那里蕴藏着丰富的宝藏。各种各样的沉积物在海沟内聚集,包括远海沉积、浊流沉积以及部分火山碎屑物质,这些深海底淤泥中含有大量稀土资源,可开采量约是陆地稀土储量的800倍。其中,浊流是携带大量泥沙等悬浮颗粒的顺坡而下的重力流,常从陆侧坡注入海沟,然后顺海沟纵向移动。浊流的密度远大于周围水体,在运移过程中可以侵蚀海底形成海底峡谷,当其停止流动时则形成海底扇,是储存油气的重要场所。

  同时,这里还储存着大量有机物质,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下,部分会转化为石油等化石燃料,而降解有机物质释放出的二氧化碳,使得海洋中的碳得以循环,这意味着海沟在调节地球环境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此外,对海沟深处生物展开研究还可以为揭示地球生命起源提供参考。

  正当小牧跟我介绍海沟丰富的矿产资源的时候,大地发生了剧烈的震动,我感到害怕极了!小牧拍了拍我的肩,告诉我不必恐慌。

  地震在马里亚纳海沟是非常常见的现象,马里亚纳海沟其实是太平洋板块向菲律宾板块之下俯冲的结果,这种俯冲作用往往会引发地震活动。“地球是由许多板块拼接而成的,马里亚纳海沟正好是太平洋板块与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我们知道太平洋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海洋,它由大洋中脊和大洋盆地两大单元构成,大洋中脊顶部水深大都在2~3km,高出盆底1~3km,而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山峰珠穆朗玛峰只有8844.43m,由此可见它的威武雄壮、气势磅礴。每时每刻都有地球内部物质从大洋中脊轴部涌出,进而推动老洋底向两侧推移,推移速度大约每年几厘米。”

  原来我们脚下的大洋一直在运动啊!可是如果它一直扩张的话,海洋面积不就越来越大了吗?还会有陆地的存在吗?

  “哈哈~随着洋底被推离中脊轴的距离越来越远,洋底不断冷却、增厚变重,当他到达与菲律宾板块的交界处时,冷而重的大洋板块就会向热而轻的板块之下俯冲潜没,当俯冲消减量大于增生量时,就会使大洋收缩,所以太平洋的面积其实是不断缩小的。”

  地球表面的海洋和陆地处在永不止息的运动变化之中。按照小牧说的,太平洋面积不断减小,两侧大陆彼此相向运移,最后陆块拼合碰撞,大洋消亡,巨大的褶皱山系就会由此隆升。不过这个过程是极为缓慢的,谁知道亿万年后地球又是由哪种生命主宰呢?

  地球是运动的,海水是运动的,地球表面的板块也是运动的,这些运动往往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与规律性,太平洋板块向菲律宾板块之下俯冲形成了马里亚纳海沟,形成了这片充满了神秘色彩的海底深渊。虽然目前我对海沟了解的很少,但我相信,只要我不断前行,无畏艰难险阻,终有一天,我能找到这片海域的奥秘!

  评委点评:

  文章通过一滴海水的“亲身”经历,介绍了地球板块运动、海洋变化、海沟形态及海洋生态等知识,不仅内容丰富、涵盖知识面广,而且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如果对深海生物及其在海底的生存智慧进行一些故事性介绍,会更吸引人。

  —— 评委 孟庆金

  深海探秘是海洋科普的主题之一。作者用小童话的形式,通过一滴海水“我”和生活在深海的毒蛇鱼小牧的对话,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地球板块和海洋面积的不断变化,以及马里亚纳海沟的深度、形成、变化趋势、对海洋生态的影响等知识,具有一定的科学性、艺术性和普适性,难能可贵。 作为科学童话,文学性略显不足,一是表现在对人物塑造不够,比如对毒蛇鱼小牧长的什么样子,如何在这么深的海底生存等。二是情节单一,没有引人入胜的故事或悬念。要是在这两方面加强一些,会更精彩。

  —— 评委 霞子

  作者以第一人称来描写一滴海水在海洋中的活动,以此来展开对马里亚纳海沟的描述。生动形象,充满了感情,丰富了读者对海洋的了解。

  —— 评委 杨婵

责任编辑:科普云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文创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