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020190726369551266679.jpg

出现这些征兆时 请一定当心山体滑坡!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2019-07-26

  出品:科普中国

  制作:中国科普博览

  监制: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7月23日,贵州六盘水市水城县鸡场镇坪地村岔沟组发生一起特大山体滑坡灾害,造成21栋房屋被埋,多人死亡。山体滑坡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滑坡是指构成斜坡的岩土体在重力作用下失稳,沿着坡体内部的软弱结构面(带)发生剪切而产生的整体性运动的现象。我国山区群众形象地称为“走山”、“地滑”、“土溜”、“垮山”。

  

  什么地方容易发生滑坡?

  通常,我们可以通过一些滑坡标志来识别滑坡,包括:

  地貌地物标志:滑坡在斜坡上常呈圈椅状、马蹄状地形,滑动区斜坡常有异常台坎分布,斜坡坡脚挤占正常河床等。滑动体上常有鼻状鼓丘、多级错落平台,两侧双沟同源。在滑坡体上有时还可见到积水洼地、地面开裂、醉林、马刀树、倾斜或开裂建筑物、管线路工程变形等。

  岩土结构标志:在滑坡体内常可见到岩土体松散扰动现象,以及岩土层位、产状与周围岩土体不连续现象。

  滑坡边界标志:在滑坡后缘,即不动体一侧常呈陡壁,陡壁只有顺坡向擦痕;滑体两侧多以沟谷或裂缝为界;前缘多见舌状凸起。岩土堆或小型坍塌。

  水文地质标志:由于滑坡的活动,使滑体与不动体之间原有的水力联系遭到破坏,造成地下水在滑体前缘成片状或股状渗出。正在滑动的滑坡,其渗出的地下水多为混浊状;已停止滑动的滑坡,其渗出的地下水多为清水,但渗流点下游多有泥砂沉积,有时还生成有湿地或沼泽。

  

  什么情况可能诱发滑坡?

  当斜坡具备了滑坡发生的基本条件,一些因素如大气降水、人类活动(开挖坡脚、爆破、堆载等)、地震、河流冲刷及地下水的变化等自然因素,或开挖坡脚、堆填加载、破坏森林等人为的因素都可能诱发滑坡。

  最常见的自然诱发因素是天降大雨或暴雨,特别是久雨后再突降大雨更容易诱发滑坡。降水流渗入坡体,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加大孔隙水压力,从而诱发滑坡。河流冲刷常常使岸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

  

  人类的哪些活动会诱发滑坡?

  一些不适当的人类活动都会诱发滑坡。例如:

  开挖坡脚:依山修建公路、铁路、建房、建厂等工程,常常开挖坡脚,使坡体下部失去支撑而发生下滑。我国西南、西北的一些铁路、公路,因修建时大力爆破、强行开挖,事后,陆续地在边坡上发生了滑坡,给道路施工、运营带来危害。

  蓄水、排水:水渠和水池的漫溢和漏水、工业生产用水和废水的排放、农业灌溉等,均使水流渗入坡体,软化土石,增大坡体容重,加大孔隙水压力,从而诱发滑坡。水库的水位上、下急剧变动,加大了坡体的动水压力,也可诱发滑坡。

  堆填加载:在斜坡上大量兴建楼房、修建重型工厂、大量堆填土石、矿渣等,使斜坡支撑不了过大的重量,失去平衡而沿软弱面下滑。尤其是矿山废渣的不合理堆弃,常常触发滑坡。

  此外,劈山开矿的爆破作用,可使斜坡的岩土体受振动而松动,发生滑坡;在山坡上乱砍滥伐,使坡体失去保护,有利于雨水等水体的入渗而诱发滑坡;等等。如果上述的人类活动与不利的自然作用互相结合,则就更容易促进滑坡的发生。   

  

  滑坡发生前常有哪些异常(前兆)现象?

  滑坡在滑动之前,均会表现出各种不同的异常现象,显示出滑动的预兆(前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大滑动之前,在滑坡前缘坡脚处,有堵塞多年的泉水复活现象,或者出现泉水(水井)突然干枯、井(钻孔)水位突变等类似的异常现象。

  (2)在滑坡体中、前部出现横向及纵向放射状裂缝。它反映了滑坡体向前推挤并受到阻碍,已进入临滑状态。

  (3)大滑动之前,在滑坡体前缘坡脚处,土体出现上隆(凸起)现象。这是滑坡向前推挤的明显迹象。

  (4)大滑动之前,有岩石开裂或被剪切挤压的音响。这种迹象反映了深部变形与破裂。动物对此十分敏感,有异常反映。

  (5)临滑之前,滑坡体四周岩体(土体)会出现小型坍塌和松驰现象。

  (6)如果在滑坡体上有长期位移观测资料,那么大滑动之前,无论是水平位移量还是垂直位移量,均会出现加速变化的趋势。这是明显的临滑迹象。

  (7)滑坡后缘的裂缝急剧扩展,并从裂缝中冒出热气(或冷风)。

  (8)动物惊恐异常,植物变态。如猪、狗、牛惊恐不宁,不入睡。老鼠乱窜不进洞。树木枯萎或歪斜等。

  滑坡发生时如何自救?

  当位于滑坡范围内时,首先应保持冷静,不能慌乱。要迅速环顾四周,向较为安全的地段撤离。一般除高速滑坡外,只要行动迅速,都有可能跑离危险区段。跑离时,以向滑坡两侧跑为最佳方向。当遇到无法跑离的高速滑坡时,更不能慌乱,在一定条件下,如滑坡呈整体滑坡时,原地不动,或抱住大树等物,不失为一种有效的自救措施。

  文章图片来源Veer图库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普中国-科普融合创作与传播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