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虫创意-238806194688622644.jpg

你被这三个“最水”的流言忽悠过吗?

科学辟谣 2019-08-09

  “如果你喜欢水,那么你就喜欢上70%的我了”,这段花式撒狗粮网语道出了人类和水极之密切的关系。

  水是生命之源,和空气一样,人时刻都离不开。人们对水的关心和关注,既是点点滴滴,又是“切肤连筋”的。

  然而,我们真的了解“水”吗?在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过载,资讯爆炸,人人都有“麦克风”,以至于一些集体无意识的流言和恶意为之的谣言流传甚广,甚至贻害无穷。

  在此,我们选取了有关“水”的三个典型流言,分析其成因和流变,以科学普及之方法澄清谬误,为您解疑释惑。

  流言一:中国水污染严重,饮用水质量相当于德国的处理污水,长期喝可能致癌。

  剖析:此类流言借助公众对饮用水质量的高度关注,为吸引眼球,断章取义,曲解原意,误导公众,制造社会恐慌。

  这个流言极具煽动性,按字面意思理解,中国因水体污染严重,人们所饮用的自来水水质等同于德国下水道里排放的污水水质,相当于每天饮用化粪池里排出的水,卫生和安全根本无法保证。

  事实真相是,中国自来水厂水源地的原水水质和德国污水厂污水被处理后的排出水的水质类似。这流言采用了偷梁换柱的伎俩,模糊混淆了两组不同的概念,其一是自来水厂水源地的(未经处理)原水不等同于用户家中水龙头放出的自来水,其二是污水厂未经处理的原污水不同于污水厂处理后的排出水。根据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中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卫生要求的规定,采用地表水为生活饮用水水源时,水源地水质要达到或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地表水水质被分为5类,I类最好,V类最差),尤其需注意的是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进入自来水厂后,还会经过复杂而严苛的净水工艺流程,达到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规定的106项指标后,才能被输送到千家万户。同时,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水环境的越发重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不断升级,各种新的水处理技术不断被应用于污水处理厂,当前很多污水厂处理后的排出水已达到甚至优于地表水Ⅲ类标准。

  流言二:中国自来水中有避孕药。

  剖析:此类流言利用近年来人们对饮水和食品安全健康问题的高度关注,忽略物质含量的比较直接得出结论,生搬硬套,言过其实,夸大了事物原有的影响程度。

  这一流言最初产生于网上一条微博:“中国是避孕药消费第一大国,不仅人吃,且发明了水产养殖等新用途。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学者对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23个水源都有,长三角最高。另外,它们作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人体积累,后果难料……”。 此条微博一出,“中国自来水中有避孕药”的谣言很快被炮制出来,立即在网上疯传。

  事情的真相是:这一流言混淆了两组完全不同的概念,一是“水中检测出微量雌激素成分”不等同于“水中就有避孕药”,避孕药中主要避孕的成分为乙炔雌二醇,每颗药的含量在20-30微克之间。而自来水中其含量一般在0-0.005微克/升,也就是说,一个人至少需要饮用4000升自来水才能够达到一颗避孕药的含量。一个人一天的饮水量一般为2.5升,一个人要连续饮水160天才有可能摄入一颗避孕药所含有的乙炔雌二醇的含量。在如此长的时间下,人体通过新陈代谢早就将其排出了,根本就不会对人体的生殖系统造成影响。二是“水源水”不等同于“自来水”,水源水进入自来水厂后会经过常规处理和深度处理,包括各种氧化技术和吸附环节等,可使雌激素得到一定的降解,量会变得更少。自来水出厂前需达到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要求自来水中两种主要雌激素成分双酚A含量不得超过0.01毫克/升,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不得超过0.003毫克/升。同时,水中的物质可能有几千种乃至上万种,微量雌激素在水中被检出实属正常。

  流言三:“功能水”能治百病。

  剖析:此流言主要是炒作“水”方面的新概念和新科技,用貌似专业的“画皮”招摇过市,具有很强的欺骗性。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和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快,公众对健康的刚性需求明显增加,五花八门的新概念“功能水”趁机粉墨登场,例如弱碱性水、磁化水、臭氧水、水素水、富氧水、能量水、活化水等等。“功能水治百病”的流言正是抓住这一点,借用一些大众不了解的医学词汇,炒作所谓的新科技产品“功能水”,诱导大家购买。

  事情的真相是:首先,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世间没有能医治百病的药,那就更不会有能治百病的水;其次,这些“功能水”都会提及“优质健康水”的概念,再过渡到所谓营养保健功能等等神效。事实上到目前为止,关于所谓“健康水”国际上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和标准。再次,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不论怎么处理都不可能具有特殊疗效,除非添加其他物质。而添加了其他物质后,也就不再是单纯的水了,该不该喝、怎么喝就要因人而异了。最后,还需特别说明的是,这些打着各种新技术旗号的“功能水”,为突出其所谓特效“功能”的噱头,会对水进行电解、强氧化、调节酸碱度等操作,导致由其制得的“功能水”偏离了饮用水安全指标范围,长期饮用有可能对口腔及胃肠黏膜造成损伤,严重的甚至会影响人体正常的新陈代谢。

  作者:华中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讲师 李振华

  审核人:吕士成 江苏盐城湿地珍禽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科研处长 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超

科普中国APP 科普中国微信 科普中国微博
科学辟谣
是中国科协为深入推进科普信息化建设而塑造的全新品牌,旨在以科普内容建设为重点,充分依托现有的传播渠道和平台,使科普信息化建设与传统科普深度融合,以公众关注度作为项目精准评估的标准,提升国家科普公共服务水平。

猜你喜欢